一问题的引出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以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者们钟爱的田野调查地。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梯田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获得瞩目的成就(表1)。
然而,梯田因形态特殊、生态系统敏感等,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遭遇系列难题,如由于开发不当,梯田生态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梯田景观逐渐衰退、梯田文化渐失传承等。总体说来,有以下四方面的难题:
(1) 保护与开发相矛盾。
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梯田旅游开发过程中最核心的难题,甚至连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梯田也会面临这个难题。梯田一旦遭到破坏,不但景观性大打折扣,而且整个梯田的生态系统也会失衡。此外,梯田的人文生态系统也需要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梯田上世代生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包括居住、生产、生活和习俗等) 如何活化和传承,是值得思考的难题。
(2) 产品单一,梯田价值尚未得到完全挖掘和利用。
目前,国内许多梯田景区以观光旅游为主,产品较为单一,游客平均逗留时长不足1天,梯田的经济、生态、社会、教育、历史、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尚未得到完全挖掘与利用,难以留住游客,导致景区发展遭遇瓶颈。
(3) 景观美,但观景难。
梯田依存于山地,依地势和水流而变化,呈现连续面广、立面层次多、垂直高差大及曲面复杂等特性,观景点设置较为困难;有些梯田景区森林、村庄、梯田和水系俱全,山水云雾、乡村田园景观组合四季不同、早晚各异,未经过科学选址的观景点很难将全部美景尽收,且多数观景点采用步行平视的观景方式,观景范围有限,观景体验不良。
(4) 旅游对周边社区带动不足,多要素流失导致社区发展缓慢。
村庄劳动力减少导致梯田面积萎缩,传统观念改变导致耕作技艺流失,乡村房屋建设导致梯田景观被毁坏,道路状况不佳导致偏远梯田遭废弃,梯田经济效益低下,社区对景区的参与意识薄弱、方式单一及空间有限。
针对梯田景区出现的普遍问题,在其旅游开发和规划设计时需要解决五大关键性问题:一是作为农业遗产型景区,如何修复梯田并复耕以恢复传统耕作种植方式?二是作为大地景观型景区,如何丰富产品类型以丰富观景体验?三是作为历史文化型景区,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传承?四是作为景村交织型景区,如何统筹兼顾周边社区利益?五是作为山地型景区,如何多维度高效利用空间以保证“景观可观”?
二 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背景
XXX梯田景区交通便捷,区位条件较好(图1)。景区梯田种植始于永泰年间(唐代宗),畲民从福建相继北迁定居于此,开垦山地,种植水稻,后来进行银矿开采,进一步促进了梯田景观的开发,景随时迁,形成了现有的梯田景观。
此次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范围为8km²(图2),景区用地主要分为村庄建设用地、旅游服务用地、耕地和林地等类型,可以概括为“五山一村四分田”。其中,林地主要分布在景区西侧,约占总用地面积的42%;农地以梯田为主,主要分布在景区中部的南、北两端,东部亦有少量分布,约占总用地面积的40%;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等旅游服务用地局促,占比不足8%(图3)。景区农业梯田景观突出,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湿地公园。
目前,景区已建设了4个观景台、4个停车场、109 家民宿或农家乐,主要分布在坑根村、下垟村两个片区,梅源村亦有少量分布。
三 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目标、原则与思路
(一)规划目标
规划遵循《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充分结合《梯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立足梯田景区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任务,将景区定位为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银矿文化、畲族文化为补充,兼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和地方特色符号,展示、更新、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并在规划期末实现梯田复耕和修复面积达500 亩(约33.3hm²) 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通过整体性开发优化景区的景观和观景空间结构,完善产品体系,提升景区道路、设施和服务等配套体系,以及优化景中村和景边村环境等,促进景区带动社区、社区服务景区的联动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地域特色文化与当代旅游相结合。
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是提高旅游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梯田景区开发应强化地域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畲族文化、银矿文化和木玩文化等特色文化,结合当下科普、养生及研学等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资源开发、景观打造、观景设施建设、服务配套和产品设计等方面深度挖掘梯田的内在及外延价值。
(2) 区域协同与差异发展相结合。
明晰梯田景区在县旅游大格局中的定位和功能,在县域范围内将梯田与城、湖结合发展,在市域范围内实现景区与近域景区的互动发展。通过景观资源整合、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等的引导建设,突出梯田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及多民族共荣等特色,实现梯田景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及差异化发展。
(3) 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梯田景区的核心优势,旅游资源特别是围绕田、溪、瀑、竹等自然景观与村舍、古道、银矿遗迹等人文景观的旅游产品建设,应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和红线,注重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适度、分期、分批地对景区进行旅游开发,切不可一蹴而就,以保障梯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坚守“五不”底线。
一是“不减一丘梯田”,即加大现有耕地的保护力度,种足耕地面积,保持核心吸引物的资源优势,绝不抛荒一丘田;二是“不砍一棵古树”,即坚持“宁弯两里路、不砍一棵树”的原则,做好古树名木等活文物的保护工作;三是“不弃一户村民”,即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兼顾村民诉求与旅游需求,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四是“不拆一间好房”,即把村庄的发展列入景区的发展规划中,不拆除任何一间好房,尤其是传统民居;五是“不引一个入侵物种”,即景区自给自足,不引入对景区生态有影响的动植物品种,保持景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三)规划思路
基于上述目标和原则,规划构建“景观+观景+配套”三大系统(图4),实行“沿路推进、沿田渐进、环村慎进”的空间战略(图5),以景区主要道路为轴线,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以梯田为载体,对核心景区外的梯田可以适当开展体验类旅游活动;将村寨旅游功能和生活功能相分割,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现有原住民生活的干扰,从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保护梯田物质形态和延续梯田的内外价值。
四 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实践
(一)景观系统构建
规划以梯田景观资源为主体,以村庄、水系、森林等为辅助元素,构建“以山瞰田、以村品田、以田映田”的景观系统。
1.景观资源现状与特征分析
旅游资源是景观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景区的资源价值。通过实地考察,依据《景观质量评分细则》,共收集了梯田景区旅游资源单体270个。从空间分布上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征较为明显。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划将梯田景区资源分为特品级、优良级和普通级三类。从数量上看,景区的优良级以上资源较多,约占资源总量的41%;从面积上看,以梯田景观群为核心的特品级资源规模较大,约占景区面积的40%(图6)。
结合梯田景区的文化特点,规划总结出梯田景观和梯田文化的四大特征:①落差大——千米落差。景区梯田海拔在200~1400m, 垂直高差达1200m,跨越高山、丘陵和谷地3个地质景观带,落差显著,气势恢宏。②层级多——千层梯田。景区最大坡面梯田层级达700多层,各层的长度、宽度、高度各不相同,其线条如行云流水,飘逸柔畅,形成秀气、柔美的层级世界。③天象特——千迭云海。梯田海拔较高,山巅与田间时常白云缭绕,形成了“云雾奇观,浮云世界”的特色亮点。④四季美——千姿百态。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四季景观各异,即春穿花衫,水满层畴;夏披绿纱,禾海滚浪;秋着红裳,金穗漫山;冬裹银裘,雪毯素装。除此之外,梯田景区还拥有其他梯田景区所没有的雾凇。
2.文化与价值挖掘
规划深入挖掘梯田景区的农耕文化、银矿文化、畲族文化和木玩文化,以“片区协同、内差外异”为目标,充分利用梯田景观特征和景区资源特点,划定景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特色鲜明的景点,强化景区吸引力,并结合现状开发条件确定各景点建设的先后顺序;以“农旅互促、融合发展”为目标,实行“生态准入、文化植入、业态嵌入”的路径(图7),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据此推动农业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景区村庄居民的经济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双赢。
3.景点打造与项目设计
首先,结合场景,增补景点与项目。梯田景区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规划结合农业生产系统,增补农事活动、农业生产生活等场景,丰富景区景观;同时,将景中村、景边村风貌与景区环境进行结合打造,实现“景村合一”。
其次,以景观资源为基础,以突显资源特征为目的,选取景观资源特别突出、景观特征特别明显的八大景点作为重点建设景点(表2),并根据区域内部主要特色资源对景点进行命名。
最后,依据景点内部的优势资源和资源点的位置,结合景区现状建设条件,确定各景点的项目类型和位置(表3,图8)。
(二)观景系统构建
根据景观资源和景点,结合游客需求,规划确定“交通互补、立体游览、细分场地”的景区观景系统,包括观景点、交通和游览线路。
1.观景点布局
规划对标景观系统,根据观赏角度,筛选出最适合的观景方式(表4)。围绕景区的梯田、云雾、村庄、竹林、栈桥和古道等景观,结合现有的观景点和观景场所,充分考虑视域范围、场地坡度、起伏度、坡向和地基稳定度等条件,适当增设海拔高度差异的观景平台(图9),设置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式的观景点,最终形成景区二十大观景点。
2.交通体系设计
规划遵循景区谷地、丘陵、高山三大地貌特征,依托景区内部交通,将空中游线和陆地游线结合起来,通过徒步、观光车、缆车和直升机等游览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游览线路,丰富游客的整体游程。
由于景区内部已建成部分道路,为节省成本,规划对现有道路等级进行提升,并对空中交通、陆上交通和步行交通进行设计,形成景区交通环线串联各个景点和观景点,增加景区观景点之间的通达性和游览的便利性(图10):①空中交通—索道。以梅源村游客服务中心为索道起点、天籁为中转站、五彩梯田为索道终点,联通九曲云环、白银谷和七星墩等景点。②陆上交通。将305县道( 梅源至叶垟段) 纳入景区,将过境道路转变为景区的主要机动车道,使景区道路相对完整;在梅源点、叶垟点进行交通管制,使景区运营相对独立;对现有机动车道采取新建、拓宽、提升等建设措施,连通东西、贯通南北,改善景区断头路等现状,将点状道路转变为网状道路。③步行交通。充分利用梯田田埂和景区古道,与现有观光栈道一同形成观光步行道。
3.游线体系设计
规划遵循游客需求,将旅游公交游览方式与步行游览方式相结合,形成节奏合理、快慢相宜的旅游线路组合,形成半日游、一日游、多日游等不同游览线路:①“云中俯瞰”——直升机游览线路。以直升机这一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360°低空俯瞰梯田,刺激游客的多重感官。该游览线路针对旅游时间较短的游客,游览时间约为半天。②“凌波云端”——缆车游览线路。以缆车为主要游览方式,在云海中领略梯田行云流水、潇洒柔畅的线条,欣赏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形态,体会梯田的壮观与恢宏,该游览线路给游客一种低空全景体验感。③ “漫游云岭”——观光车游览线路。将观光车与步行相结合,连接景区景点和村庄,形成观光与生活体验合二为一的游览线路。该游览线路的起点和终点均为游客中心,游览时间约为1天。④“掠步云谷”——步行游览线路。结合现状步道,重点打造吴坪村古道沿线景观、坑根至梅竹古道沿线景观和梯田内部步道景观,让游客深入梯田景区之内,近距离领略梯田之美。⑤“穿梭云梯”——缆车+观光车+步行游览线路。结合索道、观光车和步行3 种游览方式,让游客能有多重体验。
(三)配套系统构建
规划构建“软硬并驾,超5A 服务”的配套系统,包括硬件配套系统及软件配套服务系统。
规划以八大景观群和二十大观景点为基础,依据人的需求,遵循多样化、特色化、系统化、协调性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布置景区服务中心1处、服务站2处和服务点8处(图11)。围绕观景点、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点布置购物、娱乐等其他服务设施;按照生态性和景观协调性原则设计景区导览与标识系统;按照“六头民宿”的设计要求,整合提升景区现有民宿和农家乐的环境条件,重点打造下垟、坑根、梅竹和云端林墅四大旅游接待集群,进一步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
此外,规划依托景区周边乡村和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构建景区旅游服务系统。采用食材供应方、物流方和终端销售企业方三方合作的形式,在田鲜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配送、销售及食品的可追溯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借助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2小时田园到餐桌”式食材鲜配平台,不但为游客提供新鲜的当地果蔬,而且为周边村民提供众多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
五 结语
梯田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梯田旅游开发对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梯田旅游开发共性难点的基础上,以XXX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为实践案例,提出“景观+ 观景+配套”的开发模式,以挖掘文化、活化历史和场景重现等手段丰富景观系统,以多角度、多方位游览方式完善观景系统,以社区参与、“2小时田园到餐桌”等方法增强景区对社区的拉动作用,以期解决梯田景区创建AAAAA景区的发展瓶颈,改善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景区周边的环境品质,促进景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梯田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规划提供新思路。但本文对梯田旅游景区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未来仍需进一步探讨。
文章来源:网络